第二十二章 再上征途(二)
2015-08-29 作者: 陶纯
第二十二章 再上征途(二)
自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,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导弹研究院对这些技术都有过一些考虑,但未作为一项研制任务.现在看来,弹道导弹已有一定基础,如进一步发展,即能发射携带仪器的卫星,计划中的洲际导弹也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。工作是艰苦复杂的,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研究,才能到时拿出东西。因此,建议早日主持制定研究计划,列入国家计划,促其发展……
不久,聂荣臻在这份建议书上作了如下批示我国导弹必须有步骤地向远程、洲际和人造卫星发展,这点我一直很明确。人造卫星早就有过考虑,但过去由于中程弹道式导弹还未搞出来,技术力量安排上有困难,所以一直未正式提出这个问题。钱学森的这个建议,我意,请张爱萍邀钱学森、张劲夫等有关同志及部门座谈一下,只要力量上有可能,就要积极去搞。步骤上,还是先把中程导弹搞出来,作为运载工具……可考虑卫星以中国科学院为主进行研制。
3月,在张爱萍主持下,国防科委召开了发展我国人造卫星的可行性座谈会,与会者一致认为,现在技术基础已经具备,研制和发射卫星在政治上、军事上和科技上都有重要意义,应该统一规划,有步骤地开展人造卫星研制。
聂荣臻多次讲到,“大跃进”时,谁都要搞上天的,各搞各的型号,最后成了废铜烂铁。事实教训我们,上天不是那么容易,各搞各的不行。研制、发射人造卫星是个很复杂的任务,要很好地分工。卫星本身真正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科学尖端,它过了关,可以带动一系列技术的发展。
1965年春,经中央批准,撤销导弹研究院,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,简称七机部。王秉璋担任部长,钱学森被任命为七机部副部长。
钱学森提出,为发射卫星,要抓紧研制大推力的运载火箭,我们已经搞出了中程导弹,搞出了探空火箭,把这两者结合起来,可以缩短研制时间,节省人力财力,关键是抓住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的研制,解决火箭在高空时的点火、分离。
聂荣臻还提出,第一颗人造卫星不必搞更多的科学探测,只要放上去,送入轨道,能转起来,听得着,看得见,就行。成功以后,再搞通信、侦察、气象等卫星。
聂荣臻说:“如果运载工具1969年能搞出来,我看1970年放人造卫星是可能的。”
5月初,中央专委批准了国防科委的报告,将研制卫星列入国家计划。
8月2日,中央专委会第12次会议,提出了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要求:必须考虑政治影响。我国第一颗卫星应该比苏美第一颗卫星先进,表现在比他们重量重,发射机的功率大,工作寿命长,技术新,听得见。
中央专委会还确定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的方针:由简到繁,由易到难,从低级到高级,循序渐进,逐步发展。并对卫星工程作了明确分工: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组织协调;卫星本体和地面测控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;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;卫星发射场由导弹试验基地负责建设。
由此,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进入了工程研制阶段。
为保密起见,中央专委确定,把人造卫星工程的代号定为“651”任务。因为提出搞人造卫星建议的时间是1965年1月,这个代号就是从这儿派生的。
赵九章获知中央批准卫星工程正式上马,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热泪盈眶。他说,从58年到现在,整整7年,卫星一直在我脑子里转个不停,不论黑天白夜,它转啊转的,就没停过。终于盼到这一天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