到大战前夕,德奥两国军事预算达140亿马克,协约国军事预算,也达47.66亿马克。两大集团各自召开军事会议,讨论和制订作战计划,力图先制人。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曾经说:“我们已经准备好了,对于我们,战争越快越好。”
各国资产阶级宣传机构,也大肆活动,散布沙文主义情绪。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为战争辩护,宣传战争可以解决人口“过剩”问题,挽救工商业危机,甚至宣称战争能对人类起“优生”的作用。
德国骑兵将领柏第公然叫嚣:“战争是万事之父……战争不仅是一种生物规律,也是一种先规律,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。”罪恶的战争终于在巴尔干酿成。巴尔干半岛成了“火药桶”。
谈判
欧洲列强不甘心,巴尔干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,它们各自怀着侵略扩张的野心,进行干涉,使巴尔干问题更趋复杂。
德国从维护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,和奥匈一起支持土耳其,力图阻挠巴尔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。
俄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,积极推动巴尔干同盟的建立,企图以此加强本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地位,使巴尔干同盟,成为反对奥匈和德国的工具。
因为在俄国看来,这个同盟的形成,将在法俄两条战线以外,开辟反对德奥同盟的第三条战线,这就意味着奥匈帝国的兵力,将从俄国战线抽走,减弱对俄国的压力。
同时,这一同盟的建立,也将切断德奥与土耳其的联系。
1912年3月,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,签订反土同盟条约。5月,希腊和保加利亚也订立盟约,门的内哥罗也在8月参加。这样就形成了,四个巴尔干国家的反土同盟。
1912年10月8日,门的内哥罗先对土耳其宣战,保、塞、希也相继在17、18日向土耳其出最后通牒,要求给予土耳其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,要求土军撤出巴尔干。土耳其拒绝了这些要求,三国遂对土耳其宣战。
盟军很快击溃了土耳其军队。保加利亚迅速向伊斯坦布尔挺进,希腊占领了萨罗尼加,塞尔维亚占领了,马其顿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萨尔等地区。
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土地,几乎全部丧失,仅剩下君士坦丁堡、盖利博卢半岛、亚得里亚堡、雅尼那和斯库台五处。
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,形势对巴尔干同盟十分有利。但在议定和约条件时,欧洲列强各自支持一方,几乎使这次战争扩大,为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。
塞尔维亚为了取得,通往亚得里亚海口的通路,要求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。奥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对,俄法则竭力支持。
俄奥两国都实行局部动员,局势异常紧张。但俄国考虑到力量薄弱,作战准备很差,不得不向德奥让步。
巴尔干问题被提交国际会议讨论。1912年12月,在伦敦召开和约会议,同时召开欧洲英、法、俄、意、德、奥六国大使会议。
在大使会议上,协约国支持巴尔干同盟,同盟国支持土耳其。这时,土耳其突然生政变,亲德政府上台,它在德国支持下拒绝放弃亚得里亚堡,谈判遂告破裂。
1913年2月3日,巴尔干同盟再度开始军事行动,3月攻陷亚得里亚堡,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。